選單 MENU
  • 華施人腦開發研究機制

NEWS 最新消息

聯絡資訊 CONTACTS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藝文一街48號
電話:03-3168777

最新消息

29

2022.05
已閱讀:973次
回覆大陸甘肅楊先生詢問物質粒子為什麼不能無限分下去?極限物質為何是同一體存在?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物質粒子不能無限分下去?後說極限物質為何是同一體存在?【華施機制】
2022/03/18 大陸甘肅楊先生的來信
 
你好 : 這些觀點對嗎?華施實證觀怎麼看?


 
物質粒子為什麼不能無限分下去?極限物質為何是同一體存在?
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物質粒子不能無限分下去?
 
一、物質是否可以無限分,東西方認識不同
       物質粒子能不能無限地分下去?東方人和西方人有些不一樣。西方人在古希臘時就主張物質分割一定會有盡頭,那個盡頭就叫“原子”,比如,德謨克利特探討物質結構問題,就提出了原子論的思想,

 

       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物質只能分割到原子,原子是一種最後的不可分割的物質微粒,它的基本屬性是"充實性",每個原子都是毫無空隙的。而近代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則叫它單子,認為單子是不能分割的,是構成事物的基礎和最後單位。
 

      而東方人普遍不這樣認為。比如道家《莊子-天下篇》提出一個命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看起來十分精闢,符合高等數學無窮小概念。
 

       東方的佛教中也有這種類似的思想,即“大千世界”的說法:1000個小世界組成小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變成一個中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就成為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包括小中大三種世界,他們的結構以一千遞進,所以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說明,這裡的“千”也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一千個,它只是表示極多的意思。而小千世界下面,又仍然可以再分。所謂“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如下圖,大家看看它的組成,它裡面到底是些什麼。
 

      《華嚴經》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意思是: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樹。而《地藏經》則說: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中,又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但其本質,聚散生滅都是沙。
       這種思想明顯比莊子的思想更為精緻,更為巧妙。而且在真實的物理世界中似乎也得了印證,比如我們所生活的太陽系,由一個太陽和九大行星組成一個旋轉環繞的體系。而原子的內部結構也恰像一個小小的太陽系,若干電子圍繞原子核分層旋轉。這很像所謂“小千世界”。那麼整個太陽系,會不會是另一層更大的“大千世界”中一個小小的原子呢?
       當然,這只是表面的相似罷了,它們的相似只是出於同樣的力學原理,即圓周運動與向心力的原理。我們都很清楚,電子決不等於我們的地球,那上面決不會另有天地萬物,海洋大陸,人言獸語,兒女情長。
 
二、 數學、哲學的物質可分,不等於真實的物質可分
       不能把一般的哲學、數學推想當作現實,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與哲學、數學都不一樣,是實證科學,一切都要拿實驗和事實說話,而不是憑空想像,無限推想。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數學直覺當作真理。
       比如哲學史上著名的芝諾的阿基裡斯悖論:跑得最快的阿基裡斯永遠追不上跑得慢的烏龜。因為他首先必須跑到烏龜的起跑點,而這時候烏龜已經往前爬了一段路。當他跑完這一段路時,烏龜又向前爬了一段路。如此一直下去,無論什麼時候阿基裡斯追到了烏龜當前的位置,烏龜在他追趕的這段時間內都向前爬了一段距離,這個差距雖然在縮小但一直存在,在這無窮追趕過程中不會是零。因此跑得慢的烏龜永遠領先,無法被超越。

 

       芝諾另有一個“飛矢不動”悖論:意思是說飛箭在某一瞬間必定處在空間上的某一點,飛箭既然在路徑的每一點上都是靜止的,所以飛著的箭實際上並沒有運動。這正確嗎?
       芝諾還有一個兩分法悖論:一個人從A點走到B點,要先走完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總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迴圈下去,永遠不能到終點。這與莊子文章中提到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是一類說法。
       這些,邏輯看似正確,但在現實中卻是錯誤的。
       這裡,就拿“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來說,為了敘述嚴謹,我們不用木錘,木頭結構太複雜,由許多種高分子構成,我們就用分子結構簡單的“銅棰”。“日取其半”,怎麼取?當然用鋼刀來切。在古人看來,我們只要不斷地把鋼刀磨鋒利,就能永遠地一半一半地切下去。但當銅棰切到非常細小時,問題就出來了。銅棰和鋼刀都是金屬,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鋼刀磨到極鋒利時,也總有磨不下去的時候,比如刃口只剩一列鐵原子了,那就無法再鋒利下去。——這不過是極而言之,估計最鋒利的刃口也得在納米以上,遠比原子要厚。而銅棰切到只剩一層銅原子時,也就無法再繼續切下去。用鋼刀上的鐵原子不可能把銅原子切成一半。
       當然,在實驗室裡,我們可以用高能物理的方法,把銅原子打成兩半,這就是所謂“裂變”,但這時每一半已經不再叫做“銅”,而成為別的元素了——因為質子數不同了。學過化學的都知道,原子中的質子數決定物質元素的種類。這一點古人絕對想不到,他們以為“銅棰”只要永遠切下去,就永遠是銅,其實已經發生了質變。
       如果我們以保持“棰”的材料不變為限度,那麼當切到一個銅原子這麼薄時,就可以說已經分割到頭兒了。我們知道銅原子直徑為2.55X10-10m,如果是一米的“銅棰”,每天切一半,只要切34天就這麼薄了。還別說“萬世不竭”,只切一個多月就“竭”了。
       所以,雖然純粹從數學上說,1/2、1/2地分下去,可以“萬世不竭”,但從物理上,從實際上,不可能永遠切下去。它將受到物質結構和工具的限制,一個月就切到原子級了。
       數學和物理不是一碼事,數學是純概念,數位是虛的,可以無限小,而物理則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不可能達到無限小。
 
三、不能通過化學等學科去把物質分割到最小結構
      化學是一門在原子、分子水準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製備和應用的自然科學。原子已經是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請注意:原子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但原子是化學反應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又可以分為原子核與核外電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還可以繼續再分,而質子數正是區分各種不同元素的依據,例如氧原子總是有8個質子,碳原子總是有6個質子,金原子總有79個質子,看過元素週期表的,都會知道元素是按照它的質子數排列的,所以原子的質子數也叫作它的原子序數。已知的元素有118種。
      化學研究的最底層物質是原子、元素層面上的,最深涉及到質子、電子等亞原子層次。所以,我們不要指望從化學上去進行物質的大小分割。而綜合的物理化學(不是物理和化學,而是一門課程或科學),則是以物理的原理和實驗技術為基礎,研究化學體系的性質和行為,發現並建立化學體系中特殊規律的學科。所以也不是探究極致物質大小的科學。而生物學,包括生物物理學(一門科學)、生物化學(一門科學),都更不是分解物質大小的科學。

 

       所以,從這些學科上去思考分析物質的最本原最小結構,就外行了。我們只能以物理科學來作物質最終大小的判斷分析。
       下面,就從物理學上來分析物質的最小結構。
 
四、物理學上,物質粒子不是無限可分
       到了十七、八世紀,科學家終於證實了古希臘時所說的“原子”,十九世紀初,道爾頓建立了“原子學說”,能解釋許多前人無法解釋的現象,說明了所有的物質都由原子組成。

 

       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科學家又發現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又包含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還可以分為夸克。電子、克則無法繼續往下分。
 

       基本粒子要比原子、分子小得多,現有最高倍的電子顯微鏡也不能觀察到。質子、中子的大小,只有原子的十萬分之一。而電子和克的尺寸更小,克的尺寸小於十億分之一納米,還不到質子、中子的萬分之一。
 

       到目前為止,有六種克被發現,分別為上克、下克、粲克、奇克、頂克和底克。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便因為發現粲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質子由2個上克和1個下克組成,中子由1個上克和2個下克組成。上克帶有+2/3電荷,下克帶有-1/3電荷,所以中子呈電中性。上克和下克的品質略微不同。質子和中子之間靠核力緊密結合,原子彈就是利用核力來製作的。
1、電子不可再分
       電子的品質只有質子的1/1836,因為太小,實際上它已經到了量子力學裡的最底端,屬於“量子”的範圍,量子的意思就是不連續的物理量的最小單位。到了這一級,便呈現出“波粒二像性”的特徵。
       比如光子,也可以叫光量子,它既能表現出粒子的特徵,又能表現出波的特徵,也就是說,它既是光子,又是光波,頻率高時更像粒子,頻率低時更像波。
       我們知道,所謂波,實際上就是能量場,或者說,粒子是聚集起來的能量,波是發散開的能量,到這個層次,品質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關係式為E=mh、E=mc2。
       所以,對這個東西,你說怎麼分割?它已經不是一個像銅球一樣的,硬幫幫,沉甸甸,實實在在的一個實體,而是既像粒子又像波的,很模糊的一團能量。而能量也就是場,它是無限擴展的空虛中的一種力,對這東西,你還能怎麼分割?劃出來半個場?1/4個場,把它拿走?已經沒辦法分割了。

2
克也分不下去
       前面我們說過,原子可分為原子核和電子,既然電子這邊分不下去,那麼質子那邊能不能往下分呢?中子、質子這一類強子是由更基本的單元——
克(quark)組成的。克的尺寸小於十億分之一納米。
 

       1964年,科學家提出“克”模型,至1968年克在實驗室中被證實。現代物理認為,核子由三個克構成,這是現在所知的最底層粒子。
       其實
克到現在為止,只是被間接證實,沒人能看得到它,也沒有辦法直接驗證。所以有人認為實際上並沒有克,但克理論與實驗符合得比較好,所以物理學界普遍承認存在克。
       那麼
克還能不能繼續分割呢?要想分割它,首先得把它從核子裡拿出來。而這又遇到了所謂“克幽閉”的障礙。
 

       到了粒子物理學這一級,我們的“刀子”已不再是真實的鋼刀,而是加速器中粒子之間的碰撞,或曰轟擊。比如想把銅原子打成兩半,就得靠高能粒子的撞擊。而撞出來的東西,我們往往不能直接看到它,而要在氣泡室裡通過粒子穿過時造成的氣泡軌跡,間接地看到它。結合越緊密的粒子,要想讓它分裂,就得需要越大能量的轟擊才行。
       想把
克從核子裡打出來,也得靠其它粒子的轟擊。而克在核子中是被一種結合力極強的“膠子”粘在一起的,極其牢固。周光召先生(中科院前院長,高能物理學家)說過:“要把克從核子中拉出來就必須消耗無窮多的能量,但這是不可能的。”這正是所謂“克幽閉”現象。
       即使我們假設,
克真被從質子中轟出來了,因為我們投入了無窮多的能量,也就使得克獲得了無窮多的能量,而在粒子物理學裡,品質與能量成正比,能量越大,品質越大,所以此時的克將遠遠大於質子。那麼,豈不是越分越大?這還能叫做“分割”嗎?連分割的概念都被推翻了,還能進行無限分割嗎?再說這只是假設,我們不可能擁有無窮多的能量,所以也不可能把克轟出來。
       也許有人會說,任何東西總有內部結構,難道
克就沒有結構嗎?就沒有內部嗎?然而這種想法不過是一種哲學推理,說難聽點只是憑空猜想。物理學家從來靠實驗說話,不做無法驗證的空想。物理學家只能說,到了克這一級,已經分不下去了,而且也看不到還能繼續分下去的任何跡象。至於將來是不是還能繼續分下去,你只好去問哲學家了。對於物理學家來說,這是個沒有意義的問題。
       現在已知的最小粒子是
克,還沒有研究出比克小的粒子。電子被認為是點狀物體,裡面沒有什麼。也就是說,粒子不能無限的分裂,現在只能分裂到克。克的直徑大約是十的負十八次方米那麼小。可見光的光波最短就只有幾百納米(1納米等於10^-9米),而即使是“很大的”原子,它的尺寸都是屬於10^-10米的級別。這就意味著,我們連原子都無法直接看到,更別談像克這種級別的微觀粒子了。

3、還要考慮“測不准原理”和耦合作用
      “測不准原理”也叫做“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rinciple),由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這個理論是說,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除以4π(ΔxΔp≥h/4π),這表明微觀世界的粒子行為與宏觀物質很不一樣。測不准原理是量子理論中最根本的部分。

 

       這個不確定性來自兩個因素,首先測量某東西的行為將會不可避免地擾亂那個事物,從而改變它的狀態;其次,因為量子世界不是具體的,基於概率,精確確定一個粒子狀態存在更深刻更根本的限制 。
       為什麼會測不准?因為你只要測量粒子,比如電子,起碼要用光來測,也就是說,要用光量子來碰撞電子,光子要跟這個粒子發生作用,由於我們要測量的粒子太小,即使一個光量子打上去,它的位置或速度都會產生變化,你就無法測准。一個光量子已經是最小,不可能有更小的光量子。光量子會擾動粒子,並以一種不能預見的方式改變粒子的速度和位置。這就是耦合作用,是測量時不可避免的現象。
       還有,光量子是波,它的波長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小,如果粒子的尺度小於波長,就無法測精確。波長相當於尺子的刻度,波長不可能無限小,也就是尺子的刻度不能無限小,這樣你就不能測出比尺子刻度更小更精確的量值。
       波長為什麼不能無限小?因為波長越小,就說明頻率越高,對於光子來說,能量與頻率成正比,頻率越高就意味著能量越高,如果波長無限小,就是頻率無限高,也就是能量無限高,一個光子的能量能達到無限高嗎?顯然不可能。所以波長也不可能無限小。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要想測定一個量子的精確位置的話,那麼就需要用波長儘量短的波,這樣的話,對這個量子的擾動也會越大,對它的速度測量也會越不精確;如果想要精確測量一個量子的速度,那就要用波長較長的波,那就不能精確測定它的位置 。
       經過推理計算,海森堡得出了△q△p≥ħ/2(ħ=h/2π)。海森堡寫道:“在位置被測定的一瞬,即當光子正被電子偏轉時,電子的動量發生一個不連續的變化,因此,在確知電子位置的瞬間,關於它的動量我們就只能知道相應於其不連續變化的大小的程度。於是,位置測定得越準確,動量的測定就越不準確,反之亦然。”
       所以,當你分割到這個尺度時,實際上就已經到頭了,再往下連精確測量都無法進行了。

五、宏觀與微觀不能簡單類推
       物質世界在宏觀尺度上很正常的思維,到了微觀世界往往會完全換一種思維方式,甚至完全不適用了。宏觀的一個小球,肯定有半徑、硬度、色彩等特徵,但到了微觀就不一定了。
       比如色彩,我們知道金子是黃色的,純金發紅,叫做“赤金”,但實際上這只是金塊在光線下反射出的一種視覺而已,如果我們把金子打成極薄的金箔,透著光它就成為綠色,因為這時光線與金箔內部的結構相互作用,會呈現出不一樣的反射效果。所謂顏色,必須由大量原子組成一定結構,光線在這種結構中某些光線被吸收,某些光線被反射,這樣就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而對於單個的金原子來說,它是沒有什麼顏色概念的。顏色這個概念到了微觀世界就沒有意義了。
       再比如硬度,一個宏觀小球,你必須放在硬度儀上,對它施加一定壓力,產生一定形變,你才能確定它的硬度。而形變必須是大量分子原子組成一定的結構才能產生,而對於一個原子來說,不可能有什麼形變的概念,所以一個微觀粒子,硬度也是沒有意義的。
       再比如半徑,你必須要測量才能得知,到了光子這樣的級別,它此時算粒子還是算波都是模糊的,說不清的,又何談半徑?
       總之,從宏觀到微觀,很多概念都需要推翻,重新認識,重新建立,不能拿著宏觀觀念,一成不變地往微觀上套。比如分割就是這樣,宏觀上可以無限往下分,待分到微觀量子級別時,分割這個概念本身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為什麼古人(包括現代某些文科生)固執地認為可以無限地往下分呢?因為受觀察工具的限制,他們的認識比較單一,比較簡單。尤其中國古人的思維沒有層級概念,認為宏觀和微觀無非是大與小不同而已,在他們的肉眼觀察範圍內,木棰無論分割多細永遠是木頭,銅棰無論磨成多細的銅粉也永遠是銅,本質不會變。所以認為無限可分。
       他們沒有原子概念,他們萬萬想不到銅粉到了最細時,比原子還細時,就已經不是銅了。
       佛教的思維比莊子要高明一些,有層級觀念,但下一層級與上一層級也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並無任何新意。
       只有現代物理學家通過實驗才發現,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有本質不同,不僅是小一些的問題,實際根本不是那個東西,已經是兩碼事了,宏觀常識到這裡已經行不通了。到了最細微時,甚至已經不再是實物,而變成了空虛的能量和場,分割自然就會受到限制。

六、現在不可分,等於以後不能分嗎?
       也許有人會說:科學沒有止境,永遠在向更深更廣進軍,今天說不能再分,明天難道就不能再分嗎?
       這番道理聽起來無比正確,明天也一定會有更深的認識。但所謂科學無止境,並非任何領域都一定要推翻前人結論。現在已經成為物理定律的東西是不可能被徹底推翻的,最多在適用範圍上有些修改補充。比如牛頓三定律,在相對論、量子力學出來之後,已被證明不適用於微觀高速條件,但在宏觀低速情況下(即我們感官能感受的一切範圍)仍然是正確的,如果牛頓定律被徹底推翻,飛機會掉下來,輪船會沉底,火車會出軌,人走不成路,連地球也會飛離太陽系,一切都不存在了。
       所以,雖然科學雖然無止境,但也有它不可推翻的規律。粒子的繼續分割,現在已經遇到了一些無法克服的障礙,比如“能量無限高”、“光波無限小”、“波粒二象性”、“測不准原理”等,看不出能克服的跡象,將來是不是一定會突破?不一定,也許這些障礙如同牛頓定律那樣不可逾越。
       粒子尺度小於普朗克尺度,就無法測出準確的值。比如你宣佈把最小的粒子又分割成了1/2、1/4、1/8,但實際上測不出來,誰知道你那個所謂分割是真是假?一個物理實驗要想被證實,必須能測量出來,而且大家(世界各主要實驗室)都要能重複測出來一樣的值,才能獲得承認。既然無法測量,所謂無限分割也就無意義了。
       如果要刨根問底,今天不能分,今後科學發展還能不能分下去?現今物理學可以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因為現在我們已經分到了基本粒子這一級,已經出現了波粒二象性效應,也就是說,到了這一級,實物和場的界限已經很模糊了,做為實物的粒子,其本質不過是濃縮的能量波包,是場的激發態,再往下就不是實物了,而是場,是空虛,沒結構了,沒內部了,還怎麼分割?
       所以,從物理學角度明確地說,到這一級,真的分割到頭了,一點兒不含糊。
       以上就是物質粒子為什麼不能無限分下去的理由。

七、瞭解一下物理學的極限數值——普朗克尺度
       在物理學歷史中的地位可以緊緊排在牛頓、愛因斯坦之後的馬克斯·普朗克,是最先提出能量子這個概念的物理學大牛,量子論的創始人,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他利用量子力學的思想完美地解決了“黑體輻射”問題,在“紫外災難”中,第一次用量子概念驅散了物理學的一朵烏雲,提出了普朗克輻射定律。隨後,許多物理單位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就是常說的普朗克尺度,也代表了一種極限尺度,比如普朗克長度、普朗克時間、普朗克溫度、普朗克品質、普朗克密度、普朗克能量等。這些尺度,差不多就成了探索、衡量物理學的基本工具和標準。比如,普朗克品質大約是一個史瓦西半徑等同于康普頓波長的黑洞所帶有的品質,而科學家規定普朗克時間就是光在真空中傳播一個普朗克長度所需的時間。史西瓦黑洞(半徑)、希格斯場(粒子)、超弦(弦的長度起始)、大爆炸宇宙論的開爆幾秒等都以之為計算參照。下面是這些尺度的關係式和數值結果。
 

       從這些關係公式中看出,普朗克尺度與不可變的極值光速、引力常數是統一在一起的,是可以視為極限數值的。
 

       那麼,極限物質又為何是同一整體性存在呢?下面簡單講一點。

八、極限物質為何是同一體存在
       在前面的物理學章節解釋物質粒子不能無限分解時,提到了波粒二象性,提到了場,提到了測不准現象及涉及的觀測者效應。這是前沿物理、高能物理正在面臨的問題,也是物理學近百年不能突破的癥結所在,只要理清了看透了,突破就很正常。
       要知道,量子場的發散,會使計算量無窮大。要讓大泛定方程有定解,讓發散的積分收斂,算出一個有限的值,就需要重整化。但量子化絕不是時空的離散化,主流的物理理論仍然堅持認為我們的時空是連續分佈的,離散化的時空會破壞最基本的洛倫茲對稱性。
       物質粒子為何不能無限分下去,本質是產生物質粒子的最後背景是連續的同一體,即乙太場。任何粒子都只是乙太場的漣漪,這漣漪波浪波包只有超過普朗克長度才稱為漣漪、粒子,否則就是平坦的乙太場基態本身(所謂的真空零點能態)。

 

       超弦理論就是起點於乙太場在漣漪振動達到普朗克長度處的物理理論。其實質,就是固定了乙太場的振動邊界大小到普朗克極限時空中,即10-35M與10-44S中,最終簡化為一根弦,而它放開一點就是“網弦”,再深一點,就是膜弦,更深一點則是一個波包。這一尺度下,引力與電磁力就可以相提並論了。在超弦理論中,超弦是基本粒子的構成基元,電子、夸克等粒子就是弦的振動模式。學物理知道,粒子有一種自旋屬性,自旋為半整數的粒子稱為費米子,自旋為整數的稱為玻色子。用《道德經》對大道的說法,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而用物理學的話翻譯就即“旋之又旋,眾粒之門”:這漣漪的“玄之又玄”即“旋之又旋”,是“眾妙(粒子)之門”!超弦的振動,只是乙太場“旋轉”的一種簡化說法。但這樣一來,即物理學上的重整化群後,就看不清時空的連續了。
 

       物理學的突破,其實只需把相對論、量子力學、全息宇宙論、超弦(M論)、大爆炸宇宙論、穩恒態宇宙論等現有物理理論,融合一下就可以了。而大同宇宙論是一種綜合後的選擇。大同宇宙論,把時空物質看為一個同一無分別的整體,其粒子模型、運動模型、相互作用模型完全統一,其下,電力、磁力、弱力、強力四種力統一是必然的。


 
回覆2022/03/18 大陸甘肅楊先生的來信
 
回覆楊先生詢問物質粒子為什麼不能無限分下去?極限物質為何是同一體存在?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物質粒子不能無限分下去?後說極限物質為何是同一體存在?
 
       (一).回覆物質是否可以無限分,東西方認識不同,但依原機制絕對可以,且也絕對要分到旋還回原眾皆己都成為一體,那才為真正的完整:所以有關當賢所說的那是依初視、西方人的論述方式,若換成以華人三與四的論述,且一個是以表面來論,一個是以內在物原性來論,這不但是完全不一樣,還具有相差120度與180度,以致也才有至今對原子的與元素的定位不清,不然依原機制的以嚴格來說,就訊在前知在後其知聚齊則原皆到位成第四性,這以依人之代終端終解做返還整個成一,就不適能依想像的最盡頭就為原其之子,則就稱為原子。甚至這依實質跟不知的要給與知差120度與180度的為還,成有形的轉為無形的數波之數才為一切的源頭之原,那以依原子也就絕非能由起始的後段三與四所形成,而是要依當前所謂之的元素才為對,否則是會形成對原的定義不和,成字只為是符號並非與物原性的機能完全相符合,那會構成整個待要再組配的成錯亂定不準位。再說原子這兩個字的本義,本來就應該定位跟真正的起始源頭一致,那也就是數才為真正的原子,至於當前的原子應回歸符合實際的東西,也就是當前所稱的元素那才為正確,所以旣有謂之的元素,應取代原子成元素本身具有元素核和電子,而原子為形成波、力、機技的數為原子,且原子內具有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之五五、三七、六六的三與四機制分制而為形成原子。像西方體制的,萬有引力之一言論和0與一的相對論之二言論,及華人的三與四還原論跟印度的一二三四符原眾皆己論,就是要致使人與元素和原機制的結成一體。
 
       以致五五、三七、六六牠以最小也為最簡易的1 2 3 4之三與四機制,那才能含蓋住一切萬物,以及具有不停的衍生機制能保持符眾,成牠為延伸到與有形跟無形的相聯結之最大實體,也為大到無窮盡的眾宇宙皆在五五、三七、六六的三與四裡,而且也為X轉還聚精到人腦再組配機能,與元素構成的科技物結合成一體,因而也才有所謂的量子糾纏、折越空間、一體空間等等。那至於當前還沒測到,這就是因不知還有原機技機制的存在,且也沒這樣的意念、感覺,當然就不會往這方面去投入,不然以依三與四的原機制物質具一體兩面,是可分割到螺旋互惠晉升不停的營做成無限分合,而且此空間也皆以三與四相同為成眾完整,當然能成不竭。再說依體制,也還沒晉升到代三與四同原機制的華人為主導,當然就沒折出本能,沒往這方面去發展、去測出、去証實,所以也就沒提倡物質內在無形的原機技能機制,而且也就不知道成一切的三與四為眾皆相同,則成大到跟眾宇宙一樣,小到要與人的再組配機能和元素的機能,跟原機制的機能結成一體,來完成三與四的給與符原眾皆己成完整。於是就有關東方的道家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論;和佛教的小千,中千,大千其三千大千世界的以千以三的四論;以及華嚴經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論;或地藏經的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中,又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那皆是依偏強代三與四行完整、永續的人性機能,在真誠的在意與關心世間事所導出來的,以致也才有,西方人因代0與一而在不知原機制,那對原會以提早定位;華人因代三與四而在不知原機制,那對原會以自感定位;印度人因代一二三四而在不知原機制,那對原會以虛擬定位。所以人為物理之母,那整個空間的中訢性演化到那裡,人腦再組配機能的中訢性也就能折出知道到那裡,也就能証實出到那裡、也就能創造發展到那裡。因而也才有過去所知的不代表未來所該知的,一切還是要回到依當前所發生的、所不變的、太陽系和數波粒素及人的三與四機制,為行使一切的根源其依據。
 
       (二).回覆數學、哲學的物質可分,不等於真實的物質可分,但這是不正確的,尤其是真實的物質皆具絕對的一體兩面更是可分、要分那才為稱得上真正完整之物:以致依一切的要存在,就得要有不停的待給機制來維持那才能形成,如五五的待、三七的不停、六六的給,因而也才要以最簡易的數、最少的數、最小的數、又能衍生無窮數的1 2 3 4的一體兩面三與四來構成,而且這不是可給改變甚至不依照。於是就物質也才皆具有一體兩面,其一面是依有形而以物來為支撐,一面是依無形則以機技來為行使,而來構成眾皆起始跟最終的結合成一致,以及也才有無形的人腦意識再組配機能,必須要與元素構成的科技物結為一體那才為完整,那才為人所要的及天地其一切所要的真正成完整。再說依真實的物質若不能一再分割、不能由有形分割到無形及無形分割到有形,那依原機制的三與四為給與成完整,就不可能能演化出人是以訊、意之內在看不到的機技為主導,且具有與有形元素成絕對對稱的無形再組配機技能,要來行使跟起始的成一致和有形與無形的結合成一體,而且這若依真的不能一再再分割,那也就沒存有所謂的生物鏈、供需關係、結成一體、共同機制等等的機技能,但這依事實,卻又偏偏不是這樣。於此真實的物質為支撐有形與無形的存在,那有形的為以表面之0與一的一與二來折知內在無形的機技能、內在原的運做機制,因而在萬物之靈的人間也才有代0與一的西方人,會與代三與四的東方華人差120度與180度。以致在終端與終端的做返還,依原尋根就三與四行眾完整,也才有謂之真正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哲學、文字學、數理學等等自然實証的科學,而不是可憑空想像、無限推想,就能來代表造一切的原機制、真理告知天下以及給與作依循等等,不然以依長期,那是會構成自己誤導自己。
 
       所以真正的哲學、理學、規範就華人代三與四的機制,是依原機制造天地宇宙其一切物質元素萬物的數理導致而成,絕不是如時古至今的哲學是以外表、相像、推論、假設等等觀點的哲學,就為一切真正的起致與其依循的制度。於是依原機制三與四旋眾給完整,也才有有形與無形的分開,依單一是絕不能無限分割,但有形與無形的合為一體就絕對能無限的分割,且這不知為出在人起先的不知為要折出原的存在,而不知有數波粒素,成不知人自始由物質元素內在所生、至終必須要與元素構成的科技物結合為一體,因而導致人被受限在自以為裡,沈默在旣有現象,忽略了體制旣有存在著有形的元素和無形的數理,那才能擁有千變萬化的東西,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機技功效能量。以致依人為萬物的終端終解,依要依循就要依固定不變其永恆存在的為要行事的真理,也就是唯有依起自的原機制、數理之數才為真正的真理,而絕非是誰說的算,甚至具有再大的權力者也一樣,於是也才有物理必須要與數理一致那才為對、才為絕對。那至於當前的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學、哲學、數學等都還停在表面的學術,並還沒進入到該事物他具有的機能、他怎麼會這樣、他怎麼被形成與要去做什麼等等是怎樣給構成的,那依實証的科學,就成必須要與物原性的三與四機能機制符合,而才能為符原、為原、為真正可長期依循的學術。因而依要取得真正的實証,那就絕不能不清楚、不理解、不透徹原機制之數理所會產生的演化、形成、造就等等機技能,否則依不知原機制,也就會成當下哲學所敘述的這樣。於此有關阿基理斯與烏龜的悖論,或芝諾的飛矣不動的悖論和兩分法的悖論,甚至依道家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論,這皆是依自以感覺而論,並非是依原的造物機制而論,那就要依有權有勢而才會有人去作,不然是沒人會相信、留下、接受,以致也才有當勢者、名人能騙人而老百姓沒本錢騙人,唯有以真以實以誠那才能有伸展的空間、出人頭地的時候。
 
       (三).回覆不能通過化學等科學去把物質分割到最小結構,這就不見得,因主導一切的變化、生成為在數之機技,且只要用反向物質元素粒子會折出告知原的機制,那就完全不一樣:所以依以化學不是不能將物質分割到最小結構,而是當前科學家還不知道原造物機制、三與四不和成7而和成自能更變完整的12,再說當前的化學是以旣有的物質,那就要以反向才能找到、分割到最小的結構與致成,不然在現實的體制怎麼會具有解7成9 8 6,成能人、賢人、元首等等的存在,與萬物具有大於等待給與用,和萬物皆具有四分之三的要還原、要給與成完整成更好其成原與機制的絕對。所以只要能致使變化或還原皆為化學,也皆為物理,並非用不同的手段來產生變化那就會構成原的不一樣,於此原也才要以機制的完全一樣,那依生物物理與物質物理方能一致。因而像旣有固態要還原牠的層序與三的四機制,也才得以跟牠原停待之冷的反向為熱、火成能將該物由固態還回液態再還回氣態,而再還回看不到的空間與數的成三與四機制,以及在構眾完整的體制,也才有時間可著原其人依螺旋漸近與物原性的認知、行符合。
 
       以致在不知原機制的作為,也才有爾詐我虞和相互爭奪、威脅、逼迫甚至戰爭等等的手段,與其在顛倒、不符合原機制,沒能返還回物質同時具有所要做的公約公倍數,那以依原機制也才有不支援、半途而停等等與再作下去就會成爆炸,就會成自毀等等,而且這也就為該分割而不能提供給與一再再分割、再分化符合於眾那才會構成這樣。於是人要依螺旋行無窮盡的分割,甚至天地宇宙原其一切萬物也一樣,皆跟原機制相同而在勵行不斷的無窮盡的再分割,所以不是化學不能分割一切的東西,而是周遭所要建立的對應環境要有絕對的對稱、要有跟牠具有怎樣的絕對關係與絕對的非要他不可,那就能衍生出怎樣的東西問世,就像人具有的再組配全致機技能,是與世間一切萬物的機技能完全不一樣,而且是顛倒向,這就非常值得去研究、印証、探討、尋根,為什麼會有做整合、做返還原眾皆、做整個皆成完整的機技其物種,甚至為原機制自始等待要的終端終解。
 
       再則這依化為歷經演變漸成的制度及物質改變性質、還原本質為化,以及化學為研究物質的組成、還原及其變化的科學為化學,且物理追溯的為本質與機技,化學追溯的為實質與撐成,而且這兩個是絕分不開的,那依化學也就成不只是在一門原謂之原子、分子的研究,而是在起致一體兩面的基本粒子和機技的水準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本能、給待、性質、還原、變化、製備等和應用的自然科學,那依備齊的實質這也就成當要的再組配機技。於是原子不該與元素為在同個向性,且原子就要為最盡頭之始的子為原子,而元素為形至要給與的基本粒子所構成的為元素,那原子才能回到是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微子,也就是數、機技、三與四的機制,以致那才能符合原子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但牠是構成物質最基本的機技,因而原子具三與四機制為化學反應中的最主要機技能,且基本粒子其元素也皆為三與四所構成。於此也才有、符合、形成元素又可分為元素核與核外的電子,而元素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還可以繼續再分,且質子數則為區分各種不同元素的依據,以及原子之數又可分為波力與機技,然而成不一樣數群機技到人的行再組配,和與元素構成的物質科技物結成一體。
 
       所以化學研究的最底層,為周遭與備齊的機技而不是物質卻是原子,且本身涉及到的基本粒子其質子、電子等亞原子層次那才沒錯,於是人類對化學的認知必須要再晉升到與物的原性、原機制一致,那才不會產生跟所要的具有不和、錯差的存在,構成共同所要完成的本職其機技功效能量受阻。再說物理和化學本就要為一門為原代原的課程、認知與科學,那至於不要指望從化學上去進行物質的大小分割,這是不正確的觀念,也是就人自我的感覺而已,若依原機制、事實化學為証出的機技與機制,那化學不就也等於行分割一切、還原一切、告知一切、成就一切的機技與科學。因而以依一切的起自為一致的源頭,那牠就必定具有要告知的機制,不然依終解怎麼知道原、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原其機制,與其怎麼來附和這整個空間備齊著一切要給作什麼,與要怎麼來做,怎麼來結為成一體,所以化學為研究與實驗的機制,只在於用什麼與認為的不同,其實皆為一致。
 
       (四).回覆物理學上,物質粒子不是無限可分,但這是不對的認知,再說物理學為追溯與認知物質、元素、萬物及一切的本質與原機技和機制,怎麼會給統合者對一切的無法無限分、無限的再認知,那就絕無再組配和終端、終解的人類要來做原眾皆的成完整與結合為一體:因而以依生適前賢所意會到、發現到、証實出的等等東西與事物,皆只在於初識、表面的呈現與具有這樣的東西,那對於物的全致機能及整個互互相對待關係,並還沒進入物的為何被形成與必須要有他的存在,且一切只在於猜測、認識、代原折知、給與後代原機制者導出全致的機能機制。所以依古希臘賢者所說的原子(其實他要表達的為最原頭之子的稱為原子)、英國之物理及化學家的道爾頓─建立原子學說之物質由原子組成(在該時代因體會到有如元素的存在,但卻把它當為物質而沒當為元素,且先前謂之的原子為當前的元素,也就變為還不到原子之數波的基本粒子組成)、到後者科學又發現原子(元素)由原子核(元素核)和電子組成,而原子核(正確為元素核)又包含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還可再分為夸克,以及華裔的物理學家丁肇中,也發現夸克伙伴上三階的魅夸克,這皆是個給與知道有這麼一回事與証實,但絕非這樣就能來作為一切依這樣就絕對是對的與完整。而且以依行永恆不變的為完整,那原子也就絕不是由基本粒子所組成,反而倒是基本粒子必須要由原子之數來形成,故才能完成原眾皆大家最終的要結為成一體,且原子依字意也必須要比基本粒子還更源頭的起致之數,而來作為原子那才為正確。
 
       再說這也為依三與四原機制的起致折出是以三分制,和後返還折出的是以四分制,成以依周遭的衍生齊備就自會給導出,那豈不是也更加証實天地宇宙其一切皆為同機制、1 2 3 4的三與四機制所構成。因而存在一切東西事物的內在,也才具有像夸克伙伴擁有帶2/3與1/3正負電荷的分制,其不一樣成絕對差、絕對對稱的存在,和電子與微中子因不知道原,且也沒這樣的概念,而沒測到也不知道怎麼測,電子伙伴擁有帶3/4與1/4正負電荷的分制,且一個為內在行出一個為外在營返成終致的結成一體。於是有關前賢與科學家所發現的,這皆依生適的自就會導出,與依循前者所發現的再去找到,而不是依先知道原機制再去找,因而成他們只能在巧合的發現,並非能擁有繼續發現的能力。以致依三與四為共同的原機制,那也就成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無限的分,甚至連文字和數就要無限的分割到與天地、宇宙其一切物質元素萬物的機能一致,又還有什麼東西不能來無限分割,不然人類又要以什麼來作為整個的成完整,而來完成天地宇宙其一切物質元素萬物所要的使命、機技能、成完整與結合為一體。再則依物理的定義最終為數,且數依最簡易其最少、最小的數又能衍生出無窮的數,與能成為原的造物機制,那怎麼會存有不能無限分到與整個合為一體的機制,假若真的具有不能無限分的存在,那當今與遠古及起始的實際不同又要怎麼來訂定,所以要知道造一切的原機制、源頭也就知道萬物的皆要可無限分那才為一切的根本,也為能否總括、和他們結為一體所必須要能做到的基本。
 
       那至於此項第一款的電子不可再分,這就並非是這樣,不然電子的自會動、會運做等等與要跟固定不變的結合為一體,又是怎麼要這樣、怎麼來形成:所以電子不但要能無限分到與旣存各個所要的、眾萬物的機技能成一致、成合為一體,也必須要分和到跟人的再組配機能一樣,因電子伙伴是由外還三與四的二與一機制所形成,且電子則由三的機制形成、微中子則由四的機制形成,以致電子還得依各自三的三三三之四給分割到成有形的機技、分割到同原機制的無窮數一樣,那才為符合電子伙伴,在整個各個體制所非要他不可的絕對。於是在數波與粒素為基原的一體兩面成行一體,則依原做齊衍生出一面行實質的為虛空、氣態、液態、固態,與另一面行原意的為还技性的予生生態、做適性的注定生態、以及才有微孢菌而成的折知性的植物生態、調節性的動物生態,然而以人腦再組配機能的折出原機技,行元素成科技物與人再組配全致機能的結合成一體,則來致使旣存一切的成完整。以致像量子為在不連續其最基原的總合量,也就如人具再組配做整合回去,則不再做傳訴的延續,因而也才有為行要怎麼做其成波其成子的數之法,而效能高如解原眾皆的偉人、當前稱之的光子,效能低如人群其一切的生物、旣存物也如能量場。再說依電子能不停的做工行還、微中子能穿透符原,若不能再分到給與形成的機能之五五、三七、六六的三與四為一切的成自,那牠又要依什麼來產生,且波數為構成了基本粒子,也為構成了反粒子的告知內在到人的成正粒子、到人的腦機能與粒素成對稱做最終的整合,那基本粒子為波的數性,數為元素的特性,然後再開始發展、衍生內在無形的折出做整個的成完整、結為成一體。於此電子不是不能分割,而是要晉升到跟牠同機制之三與四、華人的機制才能知道怎麼給分割,不然為何華人、中國會為在地球與世界的中心,且宇宙其一切萬物皆無限在擴展、演化、分割再組符合待要,那電子若不能再分下去,豈不是整個宇宙其一切萬物,皆會因沒行符合與做事機能的存在成不相干、化為烏有與其停擺,像做整合機能之人的身體就如電子、人的腦機能就如微中子的終致。
 
       那至於此項第二款的夸克也分不下去,這也並非是這樣,不然夸克的組合,怎麼會跟能造無窮東西的原機制一二三四的三與四機制、分制的規律一樣:於是要認知與符合一切事物的由來,那對做固不變(訂定運做不能改變的機制為夸克伙伴,執行要去做的機制為電子伙伴)的夸克就絕對要再分割下去,甚至還要能無限的分下去,那才能得知整個宇宙及配齊的一切又要做什麼,尤其人具有再組配的全致機能而與夸克的絕對關係,因而也才有人為物理之母、人體的交能如夸克伙伴的交能、人的機能如電子伙伴的機能,可來營合眾皆所要其成是個體,像元素的要再組合與人終致的要再組合,那才有當今的現況與未來的現況。所以夸克要無限的分割到與眾皆所要的成一致,依再分下去為成自與機能,且無窮的機能也絕要在無形才能做到,那依要以大強子加速對撞機來分割,這甭說不可能、得不償失,甚至也沒具有跟牠相同三與四之三的為一之機制、設施、觀念、做法、替待等等,那怎麼能輕易解開夸克幽閉、怎麼能無限的再分下去,像人腦具有天地宇宙萬物的機能要導出,不用當今待要的三與四符合來為導出的機能,而要以人腦的解剖來取得原具有的機能這是絕不可能,再說數的速度才為極致而非光的速度為最快。
 
       以致人的原機能要導出,就一定要用符合性的正能才能導出,絕非用逼迫性的負能能導出,故能導出那也為附和跟他講的能,所以夸克要輕易的給分割下去,就得要用跟牠成絕對差的三與四等於待要合的元素,再依具有的數機技來導出夸克成自其不可變的機技數據,也就是用夸克本身待要盡具有要給與知道的機能,來作為產生出數機這就為夸克要給與無限分割、知道下去的數據與數機,因而牠是要用對應來產生絕不是用撞擊等等來產生。換句話說,也就是只要有三與四中訢性原機制的儀器,與怎麼給搭配就能一目了然,所以要追溯任何東西的本源,做得對、符合原機制絕會是輕而易舉,且也皆為原已備齊絕非要再大費周章,於是原機制以三與四為行給與完整,成機技能量為數所構成,也為越靠近原能量越大與就此來作阻止做錯的發生。那至於要去問誰,就非要去問哲學家,而是要去問物理的數理學家那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因一切的被造就出來皆為數的給與構成,以致一切也才要回到數的本質、數的機制,那才知道什麼為原機制,也才知道怎麼來再組配元素。
 
       那至於此項第三款的還要考慮測不準原理和耦合作用,這是對應者所發生的,絕不能代完整者有這樣的存在,且真正的耦合作用為符合與擴展,而非擾動導致改變的也為耦合作用,因那是破壞也是構成亂序:於是能存在數構成的整個宇宙空間其任何東西,就絕對具有牠形成的一定程序,以及牠所要擔待與應盡到成所要的給與完整,這皆已先注定才有實際的形成,而且這也為各皆的要成完整得皆要成自、存在、做惠、行符其依循三與四的機制才能成成。那至於測不準為來自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一個人的代要性)和牠的速度(效能值),成粒子位置其效能的不確定性,這都是因不知道一切皆具行相同的原機制,才有不確定性的公式形成,不然以依任何東西的被造就出,皆以先被設定好才行實,怎麼會存有要給與不知道成擾動、測不準、不確定性的要來為破壞的機能,除非他是假敖才會這樣。以致有關微觀與宏觀的不一樣,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因微觀世界的粒子、東西、人之行為如本能,是以一面絕要一樣、一面絕要不一樣來為絕要與宏觀的物質完全一樣,那整個宇宙永恆不停在運做結成一體才為一致,但絕不能因人對牠的不清楚給構成很不一樣,尤其在這整個宇宙空間的任何一物,也皆為量子不連續成各個都是具體的、完整的而才成眾皆都具有負四分之三要給予的機能,那是絕不會再存有所謂的概率。
 
       因而也才要存有更深刻更根本的限制,這皆是為鎖定不能變的三與四機制才要這樣,不然以依原機制的要給與知,則是以越是源頭的絕為越淺,甚至還皆注設在各自的體內,為要來防止做不準測不準會誤原眾皆成完整。再則以依三與四為給與更好、成完整的機制,也絕不接受以擾動能來得到原的知識,以致也才有量子糾纏的為同體、符合為對立的最小甚至沒有,則成替代、三與四志同道合之人、行絕準的機技,而且這也才稱得上是耦合作用,絕不是用什麼直接去擾動、碰撞等來產生,那是絕測不準。再說依被測的尺度小於要測知的尺刻度就無法測精確,但偏偏原的機制是以數來為一切的起點,來為含蓋住一切、最精準的量值以及成質的最純為能量的最大,因而也才有機技與能量的形成由數所擔戴,且原的尺刻點也就為無限的小。那至於當前所認知、發現的也就因不清楚原機制,才會有顛倒與跟原機性不一樣的現象,就像位置測定得越準確,動量的測定就越不準確,這就因對不連續具有的完整不清楚才會這樣,所以一切必須以數來為原、來為分割到盡頭與起始,那才不會遇到任何成無法進行。
 
       (五).回覆宏觀與微觀不能簡單類推,這是沒錯,甚至還要為一體那起始與最終才能一致、結為一體、做原眾皆的成完整:以致要依為做給完整、更好的三與四造天地宇宙其一切萬物的機制,就絕不適只依單一面的宏觀物質與微觀行為而論,還有另一面更重要之機技能的宏觀人技與微觀數機要論,那一切才能成活的、動的、對稱的、共合的、永恆的、折原機現與固定的、告知的、備齊的、撐成的、代待的、長短臨設之等等全方位規置完整,來成誰都離不開同一體而為原眾皆的成自行完整。於此物質宏觀牽涉到最終的整個與微觀行為的成一體,和機技能宏觀附在人技與微觀數機的要為物質和再造、再組配的機技能結為一體,成永恆運營原眾皆己自行完整的機技體,因而在整個的運做體制,也才有起初就表面的以單一而論及一坨一坨的論,然後再以各自的代意與內含機能和具有不同的本職來論,而非是要先依起自、怎麼形成而論,再到一坨為代原眾皆而論,那才符合原機制、任何物皆具代四分之三先前的機技能。所以在代三與四原機制的人沒問世,依對數的認知(現代數學),也才有只以表象的加減乘除止,和預設各數互能成一致的幾何、代數、函數、實數、複數、微積分等等,要來得到數內具所代的機能與實質的人事物機能一致,這是絕不可能而才有當前的要換人種機制,來符合造天地宇宙其一切物質元素萬物的三與四、數之機技能與機制,而再以一坨之量子如人依符原的一致成皆同體,給原眾皆所要的皆能一步到位,且量子本就為乘除給完整的X待要機制。因此實數不是依符合表象就為實數,且當前所講的實數其實還是虛數,真正的實數是能形成萬物的數才為實數,那至於人要掌有實數,就必須完全明瞭一二三四的三與四機制分制其機技能,而才能開出真正的實數,甚至實數也絕要與構成、造就萬物的機技與能一樣那才為實數,不然不管怎麼給附和皆還是人自以為的,以依原還是進不了也符合不了。於是宏觀與微觀,也就成絕非依單一向可來訂定,而是必須依三與四的不一樣為一那才能訂定。
 
       而且以依宏觀與微觀之三與四的四性各執不同層級成一體,也不能在不知原機制只依想像、物象、表面的相同就可來認定,再說儀器與人為儀也要看人的觀念,以及儀器所用的原材料是屬於到那個階層,是否達到符合原機制,卻不是只依能重複測出一樣就為精準、可信,最主要還是要符合三與四機制分制才為正確,不然依三與四螺旋無窮給與更好、完整,依要怎麼測就某方面皆具有牠重複都符合的存在,因每個一皆到整個底,而在沒得到三與四的全致,也才有能效量的被稀釋與不能發揮到極致,甚至也才有種種負面的產生。那至於這位賢達所敘述的顏色,必須由大量原子(數群)組成一定結構,光線在就結構中某些光線被吸收,某些光線被反射,這樣就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和所述的硬度,必須放在硬度儀上,施加一定壓力,產生一定形變,才能確定它的硬度;和所述的半徑,必須要測量才能得知;以及還敘述只有現代物理學家通過實驗才發現,微觀與宏觀有本質不同,不僅是小一些,實際根本不是那個東西,甚至到了最細微時,已經不再是實物,變成空虛的能量和場,分割自然就會受到限制,這皆是單一向的証實、認為,其實依完整並非是、要、只為這樣,且完整的也為在三與四向,因而這也就跟原、人所待要做的宗旨沒符合。
 
       所以在終端行完整的體制,在世間在地球的中心在世界的中心,也才僅有華人的文字、數字可篩還出人類之原賦有三與四齊全不同的機能;也才有華字謂之量子所具有的機技能,而在量子的產業、科技也就必須要用華字為牠的機技,那才能達到極致,且華字的為量子,就如華人所代表的字為一個字是代表著一種生態、一種元素、一種物種含有牠生前物種一切的機技能、像人就含有生前天地宇宙其一切物質元素萬物的機技能。因而華字與數字構成的數機能導出物質元素的機技能、人腦原寄有生前一切萬物的機技能,且用儀器、科技、人為皆能導出與証實出,甚至在任何空間皆可做到,這就為科學而絕非是哲學,也非只靠少數幾樣就可証實,而是要依整個萬物來作印証這才算是正確。以致依人類要正確地得到三與四的宏觀與微觀成一致、成共為一體,就必須要將物質元素、華字數字、人腦機能、科技產物之各具三與四給結為一體,那才能完成宏觀與微觀,所代有要完成原眾皆成完整的機技體,且也才符合原所造就宇宙僅存的只有物質元素,和人腦機能唯獨代表的是再組配機能,為宏觀與微觀之互互對稱而要做整個的成完整。
 
       (六).回覆現在不可分,等於以後不能分嗎?這皆存有不正確的觀念,依實際的一切,整個宇宙只有還不知的存在,絕沒有不可分、不能分的存在,否則整個空間與萬物皆會亂序、存有裂縫,甚至各皆都不能固定生衍與其跟不同的東西成鏈:於此依造天地宇宙其一切萬物的為三與四機制分制,那依互互對待之一個為生成一個為己,就會形成有四分之三的給完整與還原率,和自己四分之一的代再晉升率,而乘上周遭三態待要給與的待還率,成自己的四分之一加上周遭三態的各待還原率的三,等於有九再加上本身的一等於10,也等於萬物除了自己,皆還具有大於自己九位數之意的機技能;也等於萬物基原皆具有給周晉升而己代原,來為鏈、息息相關與訊的呈現,也為來給成完整、更好的營做機技能與機制和定律。那至於說人類感官能感受的會比牛頓三定律、相對論、量子力學依速度還慢、不真實,這是不對的觀念與不知原賦有給與四分之三的機技能量,才會有這樣的認為和指証,且這也為在單一面皆不相干的情形下才為這樣。不然依原機制的三與四為承前具有的一切、前成臨界點的要給與原眾皆成永恆的成更好成完整,與依原機制的一二三四為三與四成不能停的機制,和物質元素的三分制跟人行返還的四分制,成間中差8﹒3且依8為科技而3為成完整,那也就為萬物互互間中成需一樣對稱的科技,也謂之組合機技。因而在各個的最終也才有絕要以科技來結為一體,旣存一切的待要才能化解、才能給與完整,而在整個營做的體制,人也才具有再組配而能製造科技的技術,來給人的換體與相互的結為一體。以及依一切皆為待給與尋符合成完整,而才有符合為能量最大、符合成不費吹灰之力、符合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也就非只以表面的等於就為運動定律、應盡營做定律,就說是絕對的機制,這若真的是這樣,而整個空間存有的一切就不是要為給還原、原眾皆,那又要作什麼,這豈不是皆成多餘的。所以這是絕不可能的,且也才有只有不知而絕沒有不能用、不能再分到與原眾皆合的東西,尤其人事物的會存留在此空間更為証實是沒錯的、是絕對的。
 
       甚至依當前對物質元素的認知也只是個開始、皮毛而已,皆還以推論和硬附和上去所構成的知識與規範,變成所營造的一切皆難達到全致,也達不到一的等位,甚至還離不開會產生熱,其顛倒向的以逼迫性來導出能,那這些科學家,是得不到萬物皆具有待給與四分之三的原能,卻還說一切皆離不開熱力學,而謂之不和才會產生來作訊其衍生,且沒用互互待要的對應來轉換出機技能,倒用熱來作為轉換能,這豈不是為不相對應、互惠的理學。於是就萬物內具機技能成自的認知與導出,當前並沒有明確可依循的機制和條例,而一切的機技能也才皆從實驗取得認知,並沒有依己代原為機技能的導出與成自,那得到的也就跟當前一樣,發現能怎樣也就依怎樣來用,卻不知該機技能還負有不同三與四的本職要做,導致當前的科技、人間事物等不能長存,這就是依要用物質元素,而沒跟它還原三與四的符合,成只用到它本身的一還有返還的三沒幫它完成,才會形成這樣。再則以依牛頓,他是以旣有形成的現象論,但依原機制的原能恰好相反,物的原性是以待要與待要之順向來成完整、來成能的導出,牛頓是以再設的作用力之逆向來為能的存在、能的導出,而牛頓所說的若皆是對皆是符合原,那依旣存所要互互交互的三與四之存在的一切人事物,又要怎麼說,又要與誰符合,這依原機制不能停的行待給與豈不是會成過餘、會成反撲,而且在沒取得原能,依所要用的皆以別者的毀滅來轉換成自個所要的能,那依原機制怎麼可承受、可安然沒事,這是絕不可能的,因而也才要換代三與四的華人來解決此事。所以有關牛頓定律被徹底推翻,飛機會掉下來,輪船會沉底,火車會出軌,人走不成路,地球會脫離太陽系等等,這是不完全正確的觀念,飛機用料跟地球成對稱本來就不會掉下來,輪船用料跟水成對稱本來就不會沉底,火車用料跟軌道成對稱本來就不會出軌,真正的人與科技結為一體行走本來就有路,地球與太陽系為同一個體制機制本來就分不開。那至於一個物理實驗要想被証實,必須能測量出來,而且大家都要能重測出一樣的值,才能獲得承認,這是沒錯,但最主要還是要看實驗儀器與人的觀念是否符合原,而才能得到真正正確的東西,否則那就不見得,因人具原機技能成要先有自然意念與印証,然後才能作成實物,以及也才有每一物皆負三與四不同層級的體,所以只要依三與四分割到一週圓成結為一體,那一切也才皆能成完整。
 
       (七).回覆瞭解一下物理學的極限數值─普朗克尺度,這依要行使整個成完整沒錯差,瞭解物理的極限數值是絕對,雖有總比沒有好,但普朗克尺度並非是極限數值:因不知道三與四為不停的原機制、為造天地宇宙其一切物質元素萬物的機技能與機制,怎麼能測出、知道物的裡外極限數值,怎麼能知道所設的品質等同於黑洞所帶的品質,這豈不是有牽強一點,不然依程序理應要先知道原機制、要先從最原頭的始末解起,如五五的起始與三七的不能停和六六的末還,其而成數成為原子,於是原子為數絕不是為元素,且也為最盡頭的子為之數,因而數為一切的起致、機制其機技能,然而一邊行波、場、激發態等等,一邊行機技能的折出成實體。再說普朗克尺度如是真的為物理極限數值、為一切基準的原之數尺度,那就不可能在極限小的裡面還有東西,除非是不對,否則是絕不會發生的,像原子應為最源頭、無限小之機技的子,但氫的同位素之氕,它只有一個質子與一個電子,也跟當前眾者所說的原子一樣,那依正確的名稱,一個質子與一個電子是要稱原子還是要稱元素,如稱原子而裡面還有東西,那原也就不是原,旣存的一切也就成沒絕對的要怎麼做。
 
       以致極限數值,不是由人可設定的,且真的知道原機制,也絕不會以發現者自個的人名來為命名,除非他真正的不知道該物的原機性,才會這樣或以編號來為記載,因各不同的機技能皆有牠們各代不同的原屬特性,依要立名,也就必須要依照牠的特殊機技能來為牠的名稱,且名稱文字的機技能,也絕要與該機技能的實質性相同,那依人為三與四的同體也才能跟牠結為一體,甚至在往後的依循者在沒過程的情形下,也才不會不扎實、摸不到頭緒,其成不能繼續累精。於此就這整個空間其一切萬物皆是被造就、演化出來的,那造者的絕對值才是真正的極限值,絕不是不符合起致的五五、三七、六六和四大力的三與四機制,跟基本粒子三與四機制分制固定給原眾皆成完整的元素,跟具有三與四能變性的自旋機能等等就能稱為極限值、就能稱為正確。甚至根本還不知道牠們的共同關係皆以三與四、一切的原皆為三與四、數絕非符號,以及根本還不知道數是活的、數是實體的、數是含蓋一切、數是為在最深層、數是最源頭的、數是行己眾與構成及衍生和驅動的機制、機技能機制皆為數的化身,而且沒有再比數更小更真實的東西。那自個所設的怎麼可為極限數值、可為是一切源頭的計算參照,這豈不是會成阻礙人對原的認知,阻礙人跟原眾皆其一切萬物的同一體,以及還得要給與皆能成自行完整的科技產物。
 
       所以極限數值是主宰著一切人事物,雖然為原其數和萬物的化身,但絕不能自導錯誤,因而也才要以數來訂定一切,像生物前身的三與四之最終、第四性的元素就為以數來訂定,而才能成絕對的精準,且差一也就等成差一個三與四的無限數,於是元素唯有以數其同位才能作到符合原眾皆所要,那相互間各持有不同的關係、再組、要成完整,就要以華字的每一個字皆代有不同的機技能才能作到,否則皆會因不知、不一樣成不同體,變成被淘汰、機技能的稀釋等等。以致依字的機技能與數的機技能界定,就必須要跟原其物質元素萬物的機技能機制完全一致,那依所謂的極限數值也才不會產生有任何的誤差,不然以依當前主導人類的為西方人,其所用的是字母式文字,像A B C D……的字母又才有幾個字,但要用在那麼多的不同特性、機能、要件等等之所要代表的意義不同,豈不是會出現相同的字母不同的代意,成皆要靠已被告知過的,才能知道該字母在此時是代表什麼,這不但會構成文盲、隔行如隔山,也會構成跟天地造生適者的連結不上和斷層,而且全要靠記的這也與人腦的機制不符合。再說人腦最厲害最了得的機能是寰化力而非記憶力,且是以三與四的符合則來導出原具有的機技能,因而對人腦的運用就絕不能離開當前所待要再晉升、再符合於原的成順勢,於是極限數值為前已備齊要來構成整個的完整,那旣存的一切也就成給轉還作不可變的極值,尤其像太陽系的與地球和人類具有再組配的機技能,更為代表極限數值、要做這樣的事物,簡易的說,極限數值就是在講絕對完整度。那至於普朗克尺度與不可變的極值常數統一在一起,是可視為極限數值,但這依真實的宇宙其一切萬物,皆只有一的對什麼或是什麼的對一,也沒有多少點多少的東西,只有多少對多少的東西,且也只有整數的東西,沒有0點幾的東西,而且也只有正的沒負的,至於負的那是在不和才產生的,像電也一樣,只有三與四不同的電性,如R S T N,而沒謂之負電,甚至在這浩瀚的宇宙,沒有會減電的負電,那是電阻,這又要怎麼來為極限數值。於是人類要掌有極限數值這是絕對必要,但絕不能不符合於原機制把自己給弄錯,造成與原眾皆的越差越遠成行尸走肉,浪費天地致使給與永恆的一切資源那就得不償失。
 
       
(八).回覆極限物質為何是同一體存在,但絕不是能體會到怎樣而牠的成自就為怎樣,這若是不依一二三四的三與四機制分制來建構,那是做不起來也成立不了:因依當前的眾多理論及物理等等,像乙太場與所衍生的一切也一樣,內在並沒具有絕對分不開的機制、三與四為給與更好給與成完整,那只依看得到的一向面論,還有另一向面看不到之機技能的行息息相關沒論,以及依一切的傳導與被造成,也皆以漣漪實體波的滲入而非依長短波的滲入,而也以融合會入並非依強迫注入,且只依推論和假想等等,並沒用絕對對稱的原機制來與真實的一切做証實出,那又要怎麼能成同一體的存在。雖然此空間任何一切皆為同一體存在,皆為息息相關分不開,並非只有極限物質是同一體,但要怎麼証實這是真實的,那依人類為終端終解行再組配機技能,就成最終最緊要要能掌握到的關鍵技術、知識、機技能機制,不然依極致速度為在數而非為在光,以依整個從始到末本來皆為一體,都會變成各自為政,而沒共同中心觀念、主軸、不可變的機制,甚至依旣有存在的一切要給與用、調適、還原、成一體行完整,也皆會反變成相爭奪和破壞體制,其白白浪費原備齊給與成完整無缺的一切。
 
       以致一切的起源機制為一切成自與終了的機制,那依形成數波粒素之數的五五、三七、六六之三與四的成波,成四大力的電磁力、弱力、強力、重力,到一二三四之10的給與代原扶周進一,和三與四的自更完整的12成粒,然而成素來給與符合一切原眾皆己的成無缺、成能自行完整,以及成各不同所要的無限機技能,來為整體的共為完整與共為一體的機制,且一個為分開一個為結在一起,因而在完整的體也才具有180度與120度的分不開,這就是始末皆為同一體存在的機制與憑什麼。那依終端終解總結之人類的腦,具有生前天地宇宙其一切物質元素萬物的機技能,豈不是要為做整合一體還完整的事,也就是要做附和人腦的三與四機能,而來導出原附有各代不同的三與四機能,來成為完整的機技能。且這也可依每種人皆具代有總人種的等位值,成只要將原機能機制的一與二、三與四、一二三四的三與四種數文理編給求學階段的人去讀、去研究,那依原賦予的成符合,就自能折出意識外而舉証歷歷,等同當前所待要之超前的知識、智慧與機技能,且這也就是始終同為一體,依需要有什麼就要能取得什麼,那才能為真正的能成同一體的存在。

 
       不然就真實的原機制,在起致分界的二分法之波粒二象性,設有等同原機制的自旋機能,且自旋為半整數的粒子稱為費米子,也就是夸克伙伴與電子伙伴,而自旋為整數的稱為玻色子,也就是光子與玻色子和膠子為一整數而重力子為二整數,則形成絕對可變三性的一元復始機制,要來行等同三與四機制的裡外一致,其給物質元素各自皆具有三與四性的運做式機能,而來完成原眾皆己的都能永恆永續不停生存在共為的一體。但人類當前並還不知道該機制與整個的來龍去脈,就為造天地宇宙其一切物質元素萬物能生生不息、固而不變的三與四要給與行返還成眾皆完整的機制,等成人類還不懂得用原機制,這實為太可惜。以致在不知原的折知時期,像亞里斯多德、洛倫茲、愛因斯坦等等賢達,也才一再皆以表面、假設、想像等等而論,然而依以單一面、還不完全的實際對照去找到牠的共同點就為是絕對,卻沒發現重點在物質元素裡真實存在的機技能,到底是為什麼存在與牠到底要給與做什麼,且只憑人為各自所認定、尋証的怎樣就為是正確,這豈不是會與完整的、配齊的、原機制所要的同為一體不符合。
 
       因而依人類為物的終端物,也才具有無形和有形的三與四種對外不同的轉換機能,持同為一體的機制要認知、要行使符眾,其而才獨具再組配的機技能,否則依不符合三就會以病之疫、疾、痛來折知,像為之做符原眾連結的生物,就具有對外的三與四種轉換器官,一種為轉換物質元素介子的肺臟,另一種再具兩種為轉換食物的胃臟與十二指腸,且一種為轉換水的胰臟,另一種為轉換食物的小腸,其餘為內在的轉換器官。於是肺臟為清血液,以依人為做整個的整合同一體,那就非只做換氣的功能而已,而是在做獵取空氣中佈滿著物質元素,要來轉換體內得保持跟當在眾者為一體所要的等位,以致牠在人的能否存活中為最主要,人只要沒呼吸換氣幾分鐘就會死亡與機損,且差到是個臨界點就會由相關者產生菌,來給告知要再晉升的訊息與絕對性;其次再以水的轉換為與原的符合,那依人的重要性,以沒喝水也可撐一段時日才會死亡就成第二順位,因而在人的求生存中行不符原也才有無精神力氣的存在;然而才到物的轉換為與告知的連結,那依人的重要性,以人可沒吃食物的時間還可更長才會死亡就成第三順位,因而在人的求生存中,也才有行不符原會成不順及負面的存在。所以人對元素的持衡與要保持在同一體、在整個所待要的一致,和要認知及要去做,那以依人這是比什麼皆還重要的事。
 
       於此就同為一體的機能機制,依當前人類就單一向線的營做成停滯不前,而也才急需華人代三與四同原機制的崛起,來承攬解套、解困西方理學所面臨的瓶頸,能致使整個人類負再組配機技能,而要行使整個的成完整、同為一體的使命能順順利利完成。
 
※因繁簡字體轉換有意差,請轉換簡體後相互對照 

耑此
         順頌     時綏

 

 

TOP